香港需要影子政府
李芝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細價股事件令股民財富瞬間蒸發、推動23條立法導致六萬人上街示威、編制預算變成財政司司長涉以權謀私的醜聞、對付肺炎後知後覺令疫情失控。連串的政策失誤,社會怨聲載道,董建華及三司十一局的表現評分全面報跌。
這只是近六個月最受批評的事件,然而,大眾的批評焦點仍只在個別事件,並不認為此類事件跟政府非民主的本質有很大關係,對普羅市民來說,民主似仍是遙遠而不切實際的概念。市民儘管對政府漠視民意的態度愈見不滿,民主運動仍走不入群眾。
原定於四月二十一日(現因SARS而押後)在紅磡舉行的民主高山大會,是由「民主發展網路」及約三十個民間團體合辦的民主活動,目的是為了開討論風氣,希望推動本港政制檢討,謀求在○七及○八年直接普選行政長官及所有立法會議員,這與最近民調反映的市民訴求不謀而合。但儘管合辦單位連月來大費周章地宣傳,到各處舉辦論壇,在報章刊載評論文章,在互聯網發動「民主約章」連署宣言運動,希望激起社會大眾討論民主發展及憲制改革,可惜回應是淡淡的。說明市民即使對現政府已是極度不滿,但民主運動與大眾之間還存在鴻溝。
表面看來,政府施政失誤並未明顯加強大眾對民主的訴求,這現象實在令人費解。事實上,支援直接普選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席的公眾愈來愈多。中大亞太研究所三月份進行的民意調查就指出,有77%的受訪者贊同普選行政長官及所有立法會議員。可惜對民主的口頭支持並未化成實質行動,筆者跟社會各階層討論香港民主前景,最常見的反應是:民主制度真的能找到更好的領導人?公眾最關注的是能否有人代替現在不濟的官員。
讓市民有所選擇
這和中國內地的情況是類似的。八九年以後,大陸爭取政治改革的呼聲很快便被要求穩定的聲音壓倒,其中一個主要論調是中國境內沒有可以取代共產黨的力量,在沒有另一個執政集團可供選擇下,人民惟有繼續屈從。因為權力真空帶來的社會動亂,足以阻止大部份開明人士的進一步行動。
在民主國家的情況也是這樣,市民除了需要一個民選的執政集團運作政府外,還要有一個準備好隨時與現執政集團交替的力量給予市民選擇。有了選擇,人們才會熱衷於對兩者作出監察、比較,以手中的選票實現「政權交替」。
香港民主運動的困境,是鼓勵市民爭取民主的誘因並不存在,在現政府以外,並未出現一個被廣泛視為可取代執政的團隊。香港人並不認為任何一個現存政黨、組織,已準備好走上執政的舞臺。這就解釋了為何市民對現政府的抱怨,並未能變成帶動大眾參與民主運動的火車頭。
因此香港今天需要一個「影子政府」,她不但像現今的立法會議員或壓力團體般,扮演制約政府的角色,更要有鮮明的政策立場,清晰的施政方向,準備好在取得市民民主授權後,可以隨時登上執政舞臺。
民主運動不應再自限於理念與制度設計的層面,應將「影子政府」塑造成為現執政集團的另一個選擇,惟有這樣才可以令市民覺得民主制度可以產生更好的政府,從而更投入地參與民主運動。
Back to comment /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