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七一變得太沉重
李芝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這篇文章見報時,「第二屆」的七一遊行已成歷史。遊行人數是遠多於主流預測的30萬,或是較少,又或是相若,已有定論,又或已引發新一輪的數字辯論。無論實際參與遊行人數若干,擺在當前的問題依然是︰我們應當如何解讀,這連續第二年在炎炎夏日午間的集體行動?
最近數周,七一儼然成為城中的中心議題,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內,「你會上街嗎?」成為家人朋儕間日常談話的內容。上不上街的考慮、分析、感受成為分享閒談的素材。因此,若昨天N人上了街,七一的影響及意義並不限於N,必須包括曾經思考過,但選擇在昨天不上街的M。
有人說,去年我們上街是因為23條,是因為SARS,是因為特區政府六年的施政實在太令人失望。那今年呢?有人說,是為了捍自由,為了重申我們一貫抱持的目標,簡單點說,確立一己的價值,盡管風雨。
不少人說,價值固要抱持,手段卻可商榷。香港與大陸的文化和制度差異,使一國之內的兩制共存,增添許多變數。有人一針見血指出︰遊行這種意見表達方式,在大陸可被視為是對抗性的,這手段對香港希望與中央增強互信,從而獲得更大的自治空間是不利的。大陸內部恐怕對香港政策,存有不同的意見,香港出現「激烈」的行動,說不定會「幫倒忙」。
不變回應多變 但求問心無愧
上街?或不上街?頓然成為大時代下影響歷史巨輪方向的策略選擇,與過去百多年,香港與大陸的分道發展歷史掛u起來,與當前神州大地人脈關係、力量對衡連結起來。
我們也許應問,緣何這七一變得如此沉重?我們可以如何走出這股沉重?面對中華兒女近百年追尋新的民族,以及個人價值觀的曲折,我們今天在香港能夠做些甚麼?
也許,最佳的應變之道在於不變。當人世之事複雜難料時,且回歸自然。當不知道明天會如何,當抓緊今天;當他人反應多變,求一己心之所安,求問心無愧。
七一要不要上街?為何上街?你如何回答這問題?你又如何回應別人對此的回答?
在一個多元社會,心之所安自有多種不同的內容,因而昨天除了N,還有也許是更多的M,在M與N之內,亦自有不同的考慮,為「自由」的價值塑出五光十色的光譜。
且讓我們抱持平常心,揮去歷史的沉重。
Back to comment /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