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非羊群 是獨立主體總和

 

李芝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近來與一些關心香港政治的京華友人談及香港,不少友人向我提出一個共同問題:這麼多的香港人都上街表達與民主派領袖們相類似的訴求,民主派真的在香港社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嗎?為什麼?

我的回答是,若簡單說來,目前的香港,不是民主派領袖在「影響」香港民意,而是人民在眾多的意見「領袖」當中選取相對來說較合乎自己心意的一群人,讓他們來當自己的「民意代表」。

曾經有不少分析,強調集體行動中個人參與的盲目性,所謂「羊群心態」。由此帶出來的問題因而便是:為何人們會趨此而非彼?解釋的焦點在成功帶領「類羊群」的群眾的意見領袖,緣何他們能成功帶領及吸引人們,而非另外一批?在這分析中,廣大的群眾往往被看作是被動的一群。

當然這類分析植根於對人們心理深層的分析,亦有大量的文獻可提供佐證。問題是我們有沒有以偏概全,以部分的真相誤為全局?

日前和一批來港作暑期文化交流的沿海地區內地大學生談起他們對香港的印象,有一位學生如是說:「來港之前沒什麼期望,我想香港跟上海應差不多吧?兩周後,感到香港實在很不一樣的。特別是人的素質。」

這也許點出了答案的核心。過往數十年的發展積累及形成了香港這個群體總的文化氛圍和人文素質,這是一個多元的群體,彼此存有差異,但這些多元色彩無礙一個主體文化的建立:一種尊重個體發展、包容群體差異、接納後進的社會精神。體現、滲透於個人層面時,表現為日常人際相處的行為準則和社會道德規範。正是這些我們自己日夜沉浸於此而不自覺的人文素質,讓來港的交流生留下了深刻的、良好的印象。

也是基於這些人文素質,香港市民主動選取了能代表他們心聲、反映一己價值的意見領袖。當一個社會崇尚自由、平等相處、多元包容的價值時,市民希冀政治體制向民主化發展也便不出為奇了。

群眾並非「羊群」,而是一個個獨立主體的總和。他們對意見領袖是有要求的。

 

Back to comment /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