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與香港並非零和博弈
李芝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上周香港國慶觀禮團訪京,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率領四名中共央政治局常委接見,胡錦濤向近三百位來自不同界別的觀禮團成員發表了講話,提出「同心同德,包容共濟」。坊間耳語,這次超高規格的會面,目的是由中央領導集體直接出面,「擺平」特區政府數年來無法駕馭的各派衝突。
其實早在上月,當中共十四大報告提出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成為中共在新形勢下的「嶄新課題」後,便有論者認為報告反映北京對特區政府管治水平低落的不滿,更有憂慮中央將會在香港事務上扮演更大的角色,破壞「一國兩制」。
抱持這種論述的人,是以「零和博弈」的思維看待中央與特區之間的關係。「零和博弈」意指雙方為競爭對手,競爭的結果將會是強者全贏而弱者全輸,這思維套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央強而香港弱,所以要麼中央忍耐對香港事務絕口不提;要麼「兩制」就會在中央插手香港事務下逐步消亡。「一國兩制」成功與否全看北京是否信守當年「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
敏感的條件反射
因此每當北京對香港事務提出意見時,即會被人們條件反射地視為違反諾言,是干預特區內部事務的舉動,最終危及「兩制」。這種看法的後果是不必要地將中央與特區對立起來。其實,中央與香港特區關係的關鍵,在於如何相互尊重及包容,這才是提高管治水平的核心所在。對於香港特區政府來說,提升管治水平的精要在於特區政府停止過去七年來「偏聽」的做法,廣開言路,開放政制,建立更佳的制度去保障政策能夠貼近民意。
加強溝通消除猜疑
對中央政府來說,提高管治水平則要求中央更好地去理解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多元性及特質,特別是市民對自身權利的重視,進而對「愛國」、「忠誠」有更多層次的理解。
過去數年特區政府與民間的溝通渠道阻塞,自然不能政通人和。中央政府眼看特區政府陷入管治危機,提出意見亦是體現其中央政府的政治責任。關鍵是中央的參與應集中於促進特區改善自治的關口上,例如通過與特區內不同意見的接觸及溝通,鼓勵特區政府要加強開放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