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 從家庭開始
李芝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本月初,教統會教學語言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宣佈中中、英中轉車的新機制,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迴響。教育改革一向是本港的熱門話題,因為面對經濟轉型,人的質素變得愈來愈重要。教統會於99年發表的《廿一世紀教育藍圖》,表明要將香港學生訓練成為「樂善勇敢、具自學能力、掌握兩文三語、有創新及批判思維」的新世紀人才。大眾對教育改革抱持極大希望,然而其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基準試、「三三四」學制、通識教育、小班教學,都引起不少爭議,甚至負面評價。很多論者因而指出改革對於改善教育沒有多大幫助,老師愈改愈疲於奔命,家長學生則無所適從。
出現這種情況,部份原因是各項改革都只針對了學校,忽視了要培養出教育藍圖所描繪的人才,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其他領域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不少研究都指出,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從嬰孩開始便接觸)、日常性(與家人相處時間長)和感染性(父母是模仿對象)等特點,對兒童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香港社會的實況是,為了應付生活需要,許多父母都要由早到晚外出工作,根本沒有充份時間照顧孩子,超時乃常態的工作文化,使香港的家庭在教育角色上出現了嚴重缺位。在這情況下,教育的責任便全然落在學校身上,但試問以一對三十、四十位學生的老師又何以代行家長的教養責任呢? 期望純粹從學校着手進行教育改革,從而替社會培養出更好的下一代,對學校來說是太沉重了,事實亦證明難以成功。
由此出現了一個有趣循環:
家長對學校教育期望愈高,愈對現狀產生不滿,政府於是推行改革,結果是更加提高了家長的期望,然而單靠學校的改革並不成功,於是家長再次失望,政府唯有再次改革。這亦是近年來教育改革被批評為朝令夕改甚至擾民的其中一個原因。
要突破這種僵局,我們應該檢視已習以為常的工作文化和生活態度。避免繼續將教育改革孤立地看成單純是教育政策範疇的事。教育下一代,並不只是依靠學校及老師就能完成的工作。無論我們的老師如何敬業努力,他們都難以越俎代庖而師兼親職。近來有關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的討論,我們是否有必要超越短線的生產成本及扶貧討論,從持續性發展及社會長期競爭力的提昇等角度來思考呢? 今天,扶貧委員會正在檢討香港的資源分配政策,政制改革報告書又已正式諮詢市民意見,林村許願樹倒下亦勾起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或許不應再「就一事論一事」,而應該藉着教育改革的討論,思考我們究竟想將香港發展成為怎樣的社會,以及每個人可以如何出一分力。
原載於2005-02-25《經濟日報》, A35, 國是港事
Back to comment /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