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應參與特首選舉
李芝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特首選舉即將進入正式提名階段,除了被視為「大熱」的曾蔭權,迄今宣佈參選的只有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和立法會議員詹培忠,其餘兩大主要政黨均未有參與。猶記得去年立法會選舉後,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曾經表示:「成為執政黨是民建聯的目標。」自由黨主席田北俊亦表明有意問鼎特首之位。可惜言猶在耳,到了真正競逐時兩黨反而退卻,出現這種轉變是令人失望的。
綜合當事人的說法及坊間耳語,兩政黨棄選的枱面理由是「民意支持不足」或「有人比我們更適合」,而更多人相信的是兩黨已獲得信息,知道中央政府不願看見他們出選而搞亂局面。說到底,兩黨都因為自覺得不到足夠的香港民意支持及北京的祝福,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選擇放棄。
然而作為香港主要的政黨,不應該只看眼前的成敗得失來考慮參選與否。我們看看其他國家的主要政黨,絕不會因為勝算的考量而放棄參與競逐重要的選舉。因為政黨成立的目標就是要與其他黨派進行公開競爭,從而獲取公眾支持,最終達致執掌政府權力的目標。以今年英國大選為例,選前《泰晤士報》的民調就指出,工黨支持率達41%,遠遠拋離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但其餘兩黨絕對不能因此而不派人出選。
香港各主要政黨應該認識到,即使他們今屆敗選的機會相當大,但都應積極參與,透過向公眾提出實質的政策網領,從而累積支持。更重要的是,唯有透過這種不斷選舉的歷練,香港市民 (以及中央政府) 才會相信你們已做好執政的準備。過去香港的政黨不斷被譏諷為只懂批評沒有建設,這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若連選舉特首這等重大事項也選擇棄權,難免令人感到沮喪。
事實上,回歸七年以來,由於前任特首的非政黨背景,在立法會內缺乏一批固定的黨友支持,加上連串施政失誤,特區政府施政可謂舉步為艱。雖然董建華其後成立了「執政聯盟」,卻又因田北俊廿三條變節而失敗收場,曾鈺成更以一句「只有辱沒有榮」來形容民建聯與政府的合作關係,這充份顯示現有排斥政黨政治的制度的不足,今次選舉無論結果如何,那個政黨願意參與,就顯示出其對香港有承擔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