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公眾咨詢 — 由東南九龍計劃談起
李芝蘭、梁嘉豪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曾特首在周三的立法會答問大會中發表最新施政藍圖,反駁大眾在西九項目及政改被拉倒後,曾蔭權政府只會是「看守政府」的說法。預料會原地踏步的政治改革,曾特首也準備了為區議會職能檢討及設立小量專注政治事務的新職位上進行公眾咨詢。踏出咨詢的一步,既可顯示其進取的態度,亦可透過這溝通方法平息爭議。良好咨詢是落實政策的重要一步,以下就以近期進行、感覺上比較和諧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公眾咨詢為例,討論究竟怎樣才可稱得上具質素的公眾咨詢。
要得到公眾支持,項目政策的每一個環節做得盡善盡美是根本所在。按政府慣例,當遇到區域性工程時,便會進行公眾及區議會咨詢,當中亦不乏市民參加。在現今香港已有公眾咨詢的指定動作下,進一步的討論應集中在公眾咨詢的素質。以今次東南九龍計劃為例,政府在已進行的兩個公眾參與階段上均進行了以九龍城、黃大仙、觀塘等地區為主的咨詢,但是否已經令市民意識到此計劃的關鍵? 市民是否清晰目前計劃討論至甚麼階段 ?是否掌握各構思涉及的主要假設、以至不明朗的因素 ? 我們表示懷疑。
一個具素質的咨詢,是應該通過比較方案利弊下引起公眾關注,在足夠空間的討論下令市民溶入其中,相亙產生共嗚。論壇場數、參與人數等故然是重要指標,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咨詢有否幫助帶出良好討論,使市民縱然不完全同意最終的方案選擇,但也能了解選擇背後的理據,因而可以達致「不同而和」的社會效果。
當然,不論事情大小也進行廣泛咨詢是矯枉過正。所以,衝量一個咨詢的質素是要與所討論政策的本質掛勾。從地理角度看,東南九龍計劃坐落觀塘、九龍城及黃大仙三區之中,故具有地區性影響﹔但從意義上看,此計劃背後有全局性的影響。除了普遍認識的經濟效益外,此計劃牽涉自1998年舊機場遷出啟德後遺留下來一塊相等於八個西九的市中心昂貴用地達致如何有效使用的問題。一個影響全局性的計劃配上地區性的咨詢,即使部份市民曾參與咨詢活動及表達意見,傳媒亦有所報導,但實際上不少市民仍存有許多問號。假如公眾咨詢進行中,這些問題未有獲得解答及使公眾知悉,難以說咨詢活動已做到應有的促進討論、進而尋求共識的效果。
曾特首日前強調添馬艦政府總部計劃已於三年前批准興建,故他只是切實執行計劃,不存在尋求共識的需要。但目前社會上存在對計劃的種種不同意見,正正反映共識或不再存在。政府是不應漠視社會已經出現的聲音,而希望在小圈子內解決問題,廣大市民有權利參與和監察目前正在政治圈中進行的討論,無論是東南九龍或添馬艦,是時候還我們一次具質素的公眾咨詢了!
原載於2006-04-10《經濟日報》, 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