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差距的「邊緣化」討論的思想誤區

 

李芝蘭、梁嘉豪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香港被邊緣化的意識自回歸後已隱約存在,至上月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在出席『中國「十一五」規劃 — 香港的角式』研究會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其後於泛珠三角訪問團金融服務論壇中,均表示香港存在邊緣化的危機,再度引發近日就香港是否被邊緣化的討論。

 

香港的邊緣化討論主要是在量度與內地城市間差距的框架下進行。認為香港正在被邊緣化的一方有感國內的十一五規劃加快發展服務業,加上珠三角地區基礎建設高速發展,內地城市的逐漸追近將會影響本港金融服務業的優勢,以及香港一直扮演的「中國與世界」樞紐的角式。不同意香港被邊緣化的一方則認為香港在金融、貿易、法律、管理服務等範疇仍擁有良好競爭力,水平亦比內地城市高,故內地尖優城市也不可能在未來幾年以至十幾年間追趕得上。

 

自開放改革後,中國進行現代化及工業化,國營企業逐步私有化及外資大量湧入,令中國成為世界投資的熱點。隨著中國於二零零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進一步開放其經濟體系,包括貿易自由化及修改外貿法律法規等,從而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不論香港及內地城市也共同受惠於中國加入世貿帶來的商機,例如香港獲得進一步進入內地市場的機遇,亦有利內地城市吸引更多國際企業的投資。

 

令香港一枝獨秀的特殊歷史因素不再存在,在這情況下,香港與中國沿海地區一些發展較快的城市差距收窄,令港人產生「居安思危」的危機感。這一方面是自然健康的現象,是但另一方面,假若優越感是建基於人弱故我強的觀念,這優越性只會是片面的,也同時局限了香港發展的視野。我們認為,香港的福祉不應建基於與其他國內城市的差距。歐洲體系同時存在多個國際大都會,它們即使未能大幅拋離彼此而成為歐洲第一,也能透過共同發展的利益而名列世界上最優秀城市。隨著中國成為國際間重要的經濟體系,在可見的將來,更多的中國城市和香港共列為國際大都會實屬正常和可喜現象。

 

鞏固及發揮香港已有優勢、尋找進一步發展的領域是香港各界早已取得共識的努力方向。面對內地城市冒起,環繞著有否邊緣化的正反討論只會令香港的發展陷入源於惶恐被人追趕的思想誤區,忽略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應有的高瞻遠矚。我們想,與其把討論焦點放在香港是否邊緣化,何不用平常心看待其他地區的進步,集中精神,做好自身工作,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潛力呢 ?

 

 

原載於2006-04-21《經濟日報》, A44.

 

Back to comment / Back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