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則退:政治主流化與香港傳統制度優勢的關係
李芝蘭 左紹基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系
最近,有調查顯示港人對商界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過大表示疑慮,八成受訪者認為,香港普遍存在官商勾結問題,其中,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商界對政治的影響力太大,其中更有四成更認為問題嚴重。
港人一直以為自己擁有一個公平和清廉的政府,這調查結果告訴我們這已成過去,事實很殘酷:在大眾的意識中,我們的制度不再公平。越來越多市民相信今天的香港普遍存在官商勾結。
香港政制改革近年的進展一直十分緩慢。原因眾多,但其中一個因素是普遍港人對爭取政改的決心不足。主流意見一直以為,政治和經濟是兩回事。根據傳統經驗,香港雖然沒有民主,但是政府作風清廉,所以工商業依然可以得到充分和成熟的發展,而這個清廉穩定的社會,正就是香港一直以來的競爭優勢;亦因此,不少人相信,倘若香港一旦落實推行民主化,並成為政治發展主流,反倒會令香港的經濟發展旁生枝節,增添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政治發展並不適宜過快,發展到了某個程度就應該慢下來,只要確保政府廉潔,其他政治發展都是可有可無。
吊詭的是,由此而導致的政治牛步到今天已動搖上述思路的既定假設:即制度的廉潔及相對公平。回歸以來的小圈子政治生態,到西九財團爭奪戰時已發展到縱使是社會力量相對強大的商家團體也開始意識到遊戲規則的不均衡,更何況眾多在八百人特首選舉團中無投票權的星斗市民呢?
正因如此,難怪港人對前景的信心較前下跌。若連港人都對現有制度開始失去信心,並對前景感到徬徨,外界(潛在投資者及競爭對手)又會如何估量香港的未來呢?信心危機的重臨對香港的前途來說肯定不是好事,近年來社會上多次高調討論的優勢發展、邊緣化議題,焦點都設在怎樣在保有傳統制度優勢之餘發展新的比較優勢,但若我們對傳統的制度優勢也開始失去信心,後者就更渺茫了。
歸根溯源,由於政治制度上的不公平,導致出現目前的港人信心危機。此危機始於董建華在任期間,卻未因“董去曾來”而消失。要解決港人對制度的信心問題,還需從制度上的改革著手。
社會大眾需要重新檢視一貫將政治討論視為「邊緣」、「搞事」的傳統心態,將政改與經濟發展正面地聯繫起來,透過政改討論主流化,承認適當的政治發展對經濟的正面影響。唯有社會各界開心見誠地討論如何構建適合香港的「良好政治」,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這樣新優勢的發展方可有期。
原載於2006-05-05《信報財經新聞》, P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