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應以市民利益為先 – 從添馬艦工程說起
李芝蘭、梁嘉豪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曾特首在今年三、四月開始加快步伐落實添馬艦新政府總部的計劃,但社會就新政府總部應否選址添馬艦,以至造價、高度等具體細節上多次提出質疑。特首為增加工程的認受性,週前高調形容添馬艦建新政府總部是得到廣泛社會支持的「人民工程」。然而,從政府近日推銷工程計劃的手法、以至最近推出的新中環新海濱規劃概念來看,社會未有認同添馬艦方案是一項以民為本、公帑用得其所的政府工作。
回顧近兩個月,政府只著重立法會內的拉票工程,對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大多未予正面回應。經過特首及主要管員斡旋後,三大政黨在政府未公布規劃詳情前便接受政府妥協,形成一個「 大局已定」的局面。按理三大政黨應能反映社會一定程度的意見,但近日立法會工務小組內以大比數通過添馬艦建政府總部方案的同時,輿論普遍仍對此案表示懷疑,顯示三大政黨未能在此議題上有效監察政府。在政黨功能失衡下,壓力團體成為此方案最大的反對聲音。跟以往參與社會抗爭事件的反對聲音不同,這次的「異見」團體當中不乏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成員。他們透過發表專業意見、提供新的設計藍圖來進行具深度的分析和討論,令政府在規劃上作出一些回應。然而就社會進行的討論,有關當局的回應仍欠積極。政府滿足於獲得立法會大多數支持,但卻忽視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性,堅持按原訂計劃於六月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但求方案得到程序性通過的政治短視。
猶記當年興建中央圖書館時,輿論認為建造一個富麗堂皇的圖書館是不必要的,政府因而改用現時較簡約的設計。由此可見,市民普遍著重工程的成本效益,政府亦甚少興建華麗的建築物。但在今天,假若政府未有詳細解釋建造新政府總部的逼切性下,官員仍能搬到坐擁維港海景的甲級寫字樓內辦工,將會令市民覺得政府官員乃工程之得益者。反之,在涉及高昂建築費及最後一塊中環可用的臨海地皮的機會成本下,政府未能完全說服社會添馬艦方案可以達致龐大公眾利益。雖然政府強調方案能增加市民休憩用地與就業機會,但上述公眾利益亦可在規劃添馬艦作其他用途下達致。政府常常強調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原則,在此事上未能顯現之餘,更顯得方案的成本與效益不相符。
作為以民為本的政府,理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市民所面對的逼切困難上。同樣是樓宇,目前有不少逾三十年樓齡的大廈,正面對難以解決的管理及樓宇安全等問題,使居民及公眾承受安全風險。例如位於香港仔的添喜大廈及牛頭角的偉景樓,曾分別因簷篷倒塌與煤氣爆炸而導致居民及途人傷亡。這些意外引發一眾舊樓業主可能要面對大額賠償費、訴訟費及維修費的憂慮。然而,現行的政策仍存漏洞。從近年修訂建築物管理條例所見,當局解決問題步伐緩慢。香港是一個日漸成熟的城市,假若未能加快改善現存民居的有效維護情況,在可見的未來將會有更多「意外」發生,令香港的房屋及街道不再安全。要解決這個比搬遷政府總部更為逼切的問題,更需要政府投放資源,以強政勵治的精神來領導及加強支援舊樓維修。否則,即使政府總部如何宏偉、海濱長廊如何美觀,亦無助建立和諧社會。
原載於2006-06-06《信報財經新聞》,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