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拆天星碼頭看曾蔭權的「強政勵治」

 

李芝蘭、鄭志昇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在天星碼頭的拆卸過程中,相信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眾持反對意見的社會人士及學生闖入工程地盤,並遭警方抬走的連串衝突畫面。為貫徹「強政勵治」的作風,政府於天星碼頭的清拆工程開始後擺出頗為強硬的姿態,不僅堅持拆卸碼頭及鐘樓,更指「原址保留不切實際」。然而,面臨日益高漲的反對聲音,政府的強硬回應卻可能為其日後施政帶來在保留或清拆碼頭議題之外更深遠的負面影響。

 

政府一再表示中環填海計劃歷經七年的諮詢期,其間政府已考慮各種不同意見,現時天星碼頭的重建撥款亦獲得議會通過,故此於諮詢充分的情況下,碼頭的清拆工作不應被擱置。顯然曾蔭權為擺脫前朝「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形象,過度沉迷於強政的思維桎梏。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過度強硬,將突顯其缺乏包容異見的量度,更可能招致民間更強烈的反彈,對其日後施政造成進一步衝擊。近日不少輿論對一眾示威者表達同情,並批評政府未有進行足夠諮詢,政府如何疏導這些民意,將是對其施政的一次重大考驗。

 

事實上,現時政府就搬遷天星碼頭的方案具有一定民意基礎,但清拆工程甫進行便遇上激烈抗議,反映民間仍存在不少反對聲音。不管政府作風如何「強勢」,一旦於落實政策時遇上阻力,亦理應適當調整策略,對反對者的訴求作出回應,使有關政策的執行更為順利。政府似乎對是次清拆行動所引發的強烈反對始料不及,而其處理危機的手法亦甚具爭議性。除了政府官員完全否定重新考慮原址保留的可能性外,警方連日來雷厲風行的清場行動難免使普羅市民感受到政府推行政策時的一意孤行。雖然現時政府成功清拆鐘樓,但亦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反感,使其失掉不少政治分數。現時社會對天星碼頭的重建計劃表達了高度關注,政府未有及時透過啟動短期諮詢向公眾闡述計劃的理念及財務細節,更在未有取得公眾認同的情況下強行清拆碼頭,估計特區政府的認受性勢將因此下挫。

 

除了呼籲政府暫緩清拆工程外,不少環保團體及立法會議員亦要求政府讓公眾就舊碼頭的保育工作發表意見。我們認為,政府應即時展開公眾諮詢,收集市民就如何保存及展覽舊天星碼頭文物的建議,讓市民有效參與保育政策的制訂及發展,而非抱殘守缺地堅持既定的方案。如此,就保育工作的諮詢將有助凝聚社會共識,並且有利化解因連串衝突而累積的戾氣。

 

曾蔭權一再強調「以民為本」為其施政方針,然而政府清拆天星碼頭的過程卻反映曾氏未能準確掌握民意轉變,對眾多示威行動的危機處理手法亦強差人意。一個再強勢的政府,其施政亦必須以民意為依歸,畢竟「強政勵治」並非漠視反對聲音的藉口,任何政策的推行均須以達成社會共識為前提,否則動輒以警力治港,只會使社會陷入更深層次的矛盾。 

 

 

原載於2006-12-21報》, p11.

 

Back to comment / Back to index